怪不得台灣人歡去日本,原因就是台灣人愛吃麵不吃米,就連我都很喜歡吃麵,所以早中晚都叫麵來吃。
台灣北中南有多家都有日本的來台灣開麵店,許多台灣客也很愛到日本都吃拉麵,終於明白位什麼台灣人很愛吃麵不吃米,但台灣的米很好吃啊?由於台灣小麥幾乎依賴進口,可憐的農民啊,自己的米不用都要進口國外的米近來。
尤其烏俄戰爭引發的通貨膨脹與糧食供應短缺問題,已在全球各地引燃。根據田之委會統計,台灣糧食自給率僅有31.75%,其中作為主糧食的穀類自給率只有44.5%,稻米是可以自給自足,但是麵粉的原料小麥幾乎全數依賴進口。
2020年,台灣稻米年產量約132萬噸,約是國內消費量的九成,其餘開放進口填補市場不足;台灣一年需求麵粉約93萬噸,(換算小麥數量約126萬噸),最近國際小麥價格飛漲,直接受衝擊的是麵包與麵條的消費者,如果小麥價格持續居高不下,甚至出現供應短缺,愛好麵食者民眾恐怕必須面對價格跳漲的未來。
一項長期的社會變化,是國人食用米食數量有逐年遞減趨勢,1984年每人每年食用米食數量是84.4公斤,到2020年只剩下44.1公斤,36年來衰退近5成;同樣的時間點,小麥(麵粉)的每人每年食用量,1984年是23.2公斤,2020年已達38.1公斤,36年來成長64%,平均一人每月要吃3.2公斤的麵食。
除了小麥嚴重依進口之外,台灣自產比重偏低的糧食及其自給率,分別是乳品類27.9%、薯類20.2%、糖及蜂蜜17.1%、子仁及油籽類9.7%,至於國人食用頻率高的肉類自給率則有72.1%,主要因為國內養豬及養雞產業發達,肉品供應不虞匱乏。
烤鴨,